【砥砺奋进的五年】坚持技术领先制胜 抢占领域发展先机

发布时间 : 2021-12-02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火箭院院长王小军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运载火箭能力有多大 太空探索舞台就有多大》中写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火箭院始终坚持技术领先制胜,夯实创新体系,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开拓领域,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所需 我有所为

 

  2017年,随着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火箭院在研究发展部组建了第一批航天智能领域专业队伍,没有相应的设计与训练工具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现在,研究发展部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决胜千里”人机博弈平台已升级到2.4版本,具备典型航天应用场景下7天100万盘的博弈推演能力,取得的成果在国内外多个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不仅解决了航天智能算法设计与训练工具有无问题,而且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年来,火箭院加速航天智能化发展,不断开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智能识别、智能决策、智能协同等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航天装备多个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不仅是人工智能,5年来,火箭院不断拓展主业领域,持续加强创新投入,在新概念飞行器、先进网络信息、量子及仿生等前沿技术方向探索布局,带来多个技术突破、多个重大和重点项目立项,突破核心技术110项,4项核心技术获评集团公司十大技术突破,3项技术入选中国科协十大工程技术难题。

 

核心技术 为我所有

 

  设计工具不断改进,仿真手段迅速进步,演示验证项目越来越多,更多技术创新从纸上落地,也越来越敢闯技术“无人区”。

  5年前,“助推器伞降落区控制系统”还是概念原理样机,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哪个国家在研究相关技术。5年后,由火箭院总体设计部抓总研制的“助推器伞降落区控制系统”在长三乙火箭上得到成功验证,让内陆发射场发射运载火箭的子级残骸落区更安全

  5年来,长征火箭保持高密度发射态势。在一次次发射中,火箭院加快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长二丙火箭突破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实现火箭一子级落点精确控制;长五火箭突破大直径箭体结构技术、大推力无毒无污染低温推进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25吨级和14吨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长七火箭首次采用三维无纸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总装数字化研制新模式,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长八火箭攻克“基于模块组合的快速集成设计技术”“发动机节流应用技术”等,将我国运载火箭的太阳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长十一火箭采用“航天+海工”技术融合,填补了我国航天海上发射领域空白。

 

创新不止 我心所向

 

  2018年,航天炉再破世界纪录,安徽昊源项目实现A级运行超467天的行业最好成绩并至今保持;2020年,3500吨粉煤加压气化炉研制成功,创世界之最;2021年,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废盐无害化及危废熔融气化技术完成研发与论证,填补国内领域空白……

  火箭院将航天技术应用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领域,大力发展大型化、智能化并且节能环保的航天炉,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的同时,以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技术与业务发展方向,朝着节能环保、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拓展。

  5年来,火箭院围绕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4个方面,持续完善以院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涵盖军品、军民共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三大领域的“大研发”体系,支撑院协同高效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5年来,火箭院强化技术立院理念,成立技术管理委员会,顶层统筹新领域发展和重要技术发展路线;深化产学研合作,发布产学研合作指导目录,与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完善创新平台,新增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实现在各上级和用户方向获聘专家146人次,较“十二五”增长211%

  除此之外,火箭院加强在国内外的技术创新交流,承办中国航天大会、中科院技术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举办航天运输、先进制造技术等系列高端学术论坛和国际研讨会,成为“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开创院国际合作新局面,火箭院院长王小军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龙乐豪院士、余梦伦院士获评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16人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等国际学术组织院士、专家。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5年里,北斗全球组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这些都离不开不断科技创新的支撑与驱动。未来,火箭院将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迈向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技术突破拓展新领域,牵引新型号,以创新驱动全面实现“三高”发展,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