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3岁小牛皮”,也能造火箭

发布时间 : 2017-10-30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中国航天事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自力更生作为立业之本。航天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可谓是自力更生之路的先行者之一,他们用橡胶代替“3岁小牛皮”,满足造火箭的需求。
  在我国仿制第一枚导弹时,一种用在火箭发动机液氧主阀门上的密封垫是研制中的一个难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原副院长于龙淮回忆:“根据苏联的标准,这个密封垫要用牛皮做,而且还必须用3岁以下的小牛‘屁股蛋子’那块皮,皮上不能有鞭伤。”
  火箭院时任材料研究室副主任徐兰如说:“苏联的图纸确实是这样规定的,但中国农村当时基本上是家庭养牛,就是问养牛的人,他也回答不出,哪头牛没有挨过鞭打。”
  除了技术上的特殊要求,导弹材料的供应还受到了政治气候的影响。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59年上半年,苏联以国内未安排生产为由,从当年6月起,不再向中国提供仿制导弹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
  面对“材料危机”,火箭院材料研究室对标准材料直接展开攻关,同时也在积极寻找“代料”,也就是以性能相同的材料代替苏联规定的材料。
  1959年5月12日,钱学森来到火箭院材料研究室,肯定了找“代料”的工作,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没有专家,自己也得作决定。”

△仿制第一枚导弹时期,材料研究室展示新型号新材料研究成果

  在时任材料研究室主任姚桐斌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30多种胶料试制出了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176种密封件。而那种以“3岁小牛皮”为材料的密封件也得到了替代。同时,整个仿制工作所需的几百种材料按时交付,从源头上保证了导弹生产的顺利进行。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火箭院研发的各种材料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