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火箭研制和发射的前前后后

发布时间 : 2017-07-26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说起中国航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可不提。而“长征一号”作为最早亮相的运载火箭,可以说是其它各型火箭的老大哥。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首秀”,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宣告我国从此进入了空间时代,成为了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那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到底是何时开始研制的?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代号“651”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1964年,著名的科学家赵九章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在建议书里,他分析了发射卫星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更是大声疾呼:“从现在起,抓这一工作已经是时候了!”钱学森在1965年1月也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提交了一份加速发展人造卫星的报告,希望国家将研制人造卫星“列入国家任务,促进这项重大的国际科学的发展。”
  科学家们的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1965年1月批示有关部门尽快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聂荣臻元帅在2月明确表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1965年4月,国防科委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报告建议:卫星工程总体和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等系统以四机部为主,中国科学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召开的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讨论了这份报告,并作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代号“651”。

“长征一号”总体方案的确定

  虽然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目前主要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研制,但是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最初研制的时候,却是由上海机电设计院(1965 年迁京后,改称七机部八院)负责总体设计,火箭院参加。
  1966年1月,根据国防科委的要求,七机部确定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采用某型号液体导弹的第一、二级,有关改变飞行程序和弹道计算工作由火箭院承担。8月,运载火箭正式命名为“长征一号”,代号(“CZ-1”)。
到1967年11月,国防科委决定将“长征一号”研制任务由八院转移到火箭院负责。火箭院总体设计部根据研制经验对原方案作了必要的修改,主要增加一个第三级,有相对独立的滑行姿态控制和动力系统。这样,不仅运载能力满足要求,成功的把握性大,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制经费,缩短研制周期。

艰辛中走出的新火箭

  当时,由于火箭、卫星的研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中央领导关怀和保护下,火箭的研制在艰难中始终没有停止。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恩来年谱》记载,周恩来总理曾对当时的七机部军管会负责人明言:“他(钱学森)和其他专家要是被人抓走了,不能正常工作,我拿你是问!”此后,周恩来总理还批准了一份需要重点保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名单,保证他们不受干扰,不受冲击。
  同时,为了不让科研工作“卡壳”,国务院还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关键短线项目开具了特别公函,持有这种“路条”,任何人不得阻拦。
  1969年9月上旬,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完成了试车工作。

一飞冲天

  时间进入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入尾声,开始进入发射前的冲刺阶段。
  1970年2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合练火箭出厂,到酒泉发射场进行靶场合练。
  3月26日,火箭出厂。
  4月8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技术阵地完成第一次总检查。
  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专门听取了汇报。
  4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批准火箭、卫星进入发射阵地。
  4月20日,周恩来总理通过国防科委电告发射场: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卫星在当天实施发射。
  4月24日21点35分,火箭点火。火焰划破夜空,火箭向东南方飞去。
  10多分钟后,传来卫星进入轨道的捷报。《人民日报》发了新闻公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从广播里聆听了卫星发回的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长征一号运载箭圆满完成了首次飞行任务。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作为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运载工具,它将永远载入史册。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