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院下属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将主导制定“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固定温度灵敏度校准”国际标准

发布时间 : 2016-06-24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2016年4月14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ISO TC108/SC3(机械振动与冲击/振动和冲击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校准)第34届大会做出决议,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下属的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在振动传感器温度灵敏度校准中取得的进展及提出的重新修订相应标准的提案,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决定重新制订“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固定温度灵敏度校准”,新标准号为ISO 16063-34。该标准确认为“扩展和复杂”性技术标准,正式纳入国际标准编制计划,要求48个月之内完成标准制定工作。
  来自德国、丹麦、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近二十个国家的3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的杨晓伟、朱刚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全程参加。会上,杨晓伟、朱刚介绍了国际标准草案(工作组草案WD)“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固定温度灵敏度校准”的主要内容及制定工作进展情况,创新性地提出在高低温环境下得到被校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及消除隔热夹具传递特性影响以拓展测试频率范围的新方法,阐述了增加相位测试的新理念,得到TC108/SC3主席和参会专家的高度肯定。有关专家根据本国研究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工作组,共同完成标准的制定工作。会议指定中国代表团杨晓伟作为项目负责人,由秘书处负责组建专家组,要求项目负责人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工作组草案,并于2016年10月31日前提交委员会草案(CD1)。

   

△杨晓伟、朱刚参加ISO TC108SC3第34届大会

△杨晓伟、朱刚参加ISO TC108SC3第34届大会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固定温度灵敏度校准”标准是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首个国际标准项目,也是该所在国际标准化方面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航天计量在国际计量舞台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原标准无法满足需求 新标准应运而生

  近年来国内外在航天、航空和核电等领域,对于用于高低温环境下的振动传感器,人们不仅更加关注其使用频率范围的灵敏度的准确性,而且也关注相位信息,这一点在热模态分析中尤为重要。目前运行的相应的国际标准(ISO 5347-17)于1993年制定,至今已有20多年,其规定的校准项目、校准方法已不能满足高低温环境振动测量的需求。在“十二五”期间,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完成了国防计量预研课题“高温振动绝对相位校准装置”的研制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校准装置,为修订ISO 5347-17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基础。
  102所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提案到立项的成功,并从工作草案(WD稿)上升为委员会草案(CD稿)。这是ISO标准程序中最难的一关,也是最具实质性的一步,标志着标准从立项到技术层面讨论的开始。

申报过程历经艰难

  一年来,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申报该项国际标准,走过了一段艰难路程。2015年3月,该所首次派专家参加ISO会议,提出修订提案(NP),与会代表反应不一。究其原因有三:一是“ISO 5347”系列国际标准由欧美国家制订,没有充分的理由很难修订;二是该所初次参会,经验不足;三是在演讲稿中,该所对创新点介绍分散凌乱,重点不突出,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的程序和方法缺乏了解,没有国际标准编写的经验。分析原因后,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决定突出创新,重点介绍关键技术及实际效果,同时增强信心、挖掘自身实力,下大力气把各项工作做到扎实和充分。
  近一年来,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按照国际标准的编写要求,直接撰写标准,并修改10多次;其次对涉及的校准原理、方法、装置结构及材料都提供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及试验验证等报告;三是对标准规定的频率范围、温度范围和校准参数进行全面的测试,提供被测传感器的校准数据并进行比对分析。最终形成了标准工作草案(WD),校准装置的横向振动比、谐振频率及失真度测试报告和多种测试方法的高低温振动传感器的测试数据分析报告等8份技术文件,并提前2个月提交给了ISO TC108/SC3 秘书处。
  国际标准化水平是一个单位是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此次标准的立项对于提升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后续,该所将以本次标准制定工作为切入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全面跟踪国际振动计量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技术活动,把握国际振动计量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国际计量领域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提升航天计量的知名度和软实力。

【打印】 【关闭】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